醫療機構如何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耳念珠菌感染
近年來,中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呈現快速攀升趨勢,其中大多數病例是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省份發現的。盡管相較于美國、南非及印度等國家所通報的感染發生率,中國的感染病例尚處較低水平,而早些年部分醫療機構對該病原體的認識不足以及受限的檢測技術和設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耳念珠菌實際感染率的低估。 因此,持續改進和完善感染防控體系仍然至關重要,包括加強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提升微生物實驗室診斷技術,以及對易感人群的篩查和監測等。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又稱耳道假絲酵母,2009年在日本發現的一種新病原真菌物種,因最早從外耳道分泌物中分離出來而被命名,是一種侵襲性真菌。耳念珠菌(C. auris)是一種酵母菌,可引起全身不同部位的感染,例如血液、開放性傷口和耳朵,感染的癥狀取決于感染的位置和嚴重程度,其表現可能與細菌引起的感染癥狀相似。
耳念珠菌不同菌株的磷脂酶、蛋白酶和溶血素活性差異很大,這表明并非所有的耳念珠菌都是致病菌。該菌常呈多重耐藥,一些菌株對現有的3類抗真菌藥均耐藥。
美國2019年抗生素耐藥威脅報告中將病原微生物威脅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緊急威脅、嚴重威脅、需關注的威脅和監視清單,其中將耳念珠菌列為緊迫威脅,一些常用的普通消毒劑不能殺滅它。
復旦大學黃廣華課題組研究發現,在小鼠宿主體內感染期間耳念珠菌的聚集細胞會在腦部積聚,通過基因突變迅速進化出多細胞聚集形態,相較于單細胞酵母形態細胞,多細胞聚集體對于宿主抗菌肽LL-37和PACAP的抵抗力顯著增強。這可能會幫助耳念珠菌逃避宿主免疫系統的部分防御機制,從而增加了治療難度和感染的風險。該研究結果以《Rapid evolution of an adaptive multicellular morphology of Candida auris during systemic infection》為題,在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從耳念珠菌在2009年于日本首次被確認為一種致病真菌以來,至今已在全球六大洲至少50個國家記錄到了感染病例。2018年,中國首次報告了耳念珠菌的發現,涉及3家醫院和18例病例。2023年3月,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布信息,耳念珠菌在美國快速蔓延,影響范圍已覆蓋全國超過半數的州。而在2024 年,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這一權威感染病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著重分析了2018年至2023年中國與耳念珠菌相關的住院及暴發疫情情況。在此期間,中國共計友生了312例與耳念珠囷柑關的住院病例和4例醫療機構暴發疫情。與美國和印度的耳念珠菌分離株不同,中國的耳念珠菌分離株可能有多種來源,而大多數醫院的具體感染源仍不清楚。尤為令人警醒的是,中國的耳念珠菌株表現出較高的耐藥性特征,對常見的抗真菌藥耐藥率高達98.7%。這一數據無疑敲響了對耳念珠菌防控形勢嚴峻性的強烈警鐘。
耳念珠菌常見問題
1、耳念珠菌是如何傳播的?
耳念珠菌通過接觸的方式進行傳播,如母嬰傳遞、皮膚接觸、醫療器械接觸、性接觸等。耳念珠菌病患者、無癥狀帶菌者、被污染的物品是該真菌的主要傳播來源。
2、醫護人員是否有感染耳念珠菌的風險?
耳念珠菌感染對健康人群(包括醫護人員)的風險非常低,但可以在皮膚上定植。在一項關于耳念珠菌爆發的研究中,發現僅不到1%的醫護人員身上有攜帶,表現為定植狀態。這種定植現象在醫護人員的手部和鼻腔內只是暫時性的。
3、哪類人群感染風險較大?
耳念珠菌主要影響患有嚴重基礎疾病并需要復雜醫療護理的患者,例如使用呼吸管、喂食管、靜脈導管或導尿管等侵入性醫療設備,則更容易感染耳念珠菌并發展成感染病癥。
4、感染耳念珠菌后有哪些癥狀?
耳念珠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健康人群對耳念珠菌具有較強的免疫力,即使攜帶也不會發病,可長期定植在口腔、鼻孔、腋窩、腹股溝和直腸等處,沒有明顯感染癥狀,但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時,機體內的耳念珠菌大量增殖、過度生長,破壞機體屏障,進而侵犯人體不同組織,引起多種侵襲性感染。
被耳念珠菌感染后患者可出現傷口紅腫、疼痛、化膿、發燒、寒戰、低血壓、耳道瘙癢、皮膚瘙癢、咳嗽、呼吸困難、頭疼、乏力等癥狀。
5、不同型的耳念珠菌有什么差別?
并非所有的耳念珠菌都致病。耳念珠菌有聚集型、非聚集型以及菌絲型等形態。
聚集型:對兩性霉素B等藥物的耐受性比非聚集型更強。
非聚集型:具有較高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致病性。
菌絲型:菌絲發育能夠促進侵入性生長。
6、如何進行檢測或篩查?
醫療機構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檢測患者是否感染或定植耳念珠菌。定植篩查:醫護人員可使用棉簽擦拭患者的腋窩和腹股溝附近皮膚,然后將拭子送至實驗室進行檢測。臨床樣本檢測:如果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感染癥狀,醫療機構人員可能會采集如血液或尿液等臨床樣本進行檢測。他們通常會檢測多種類型的感染,包括由細菌引起的感染。
7、耳念珠菌可以在物表可以存活多久?
據《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診治防控專家共識》資料顯示,耳念珠菌在潮濕和干燥的表面存活至少14天,在金屬和床單元等能夠存活7天,在污染的被褥中能存活7天,甚至長達在數月。
如何做好預防感染與控制?
1、嚴格遵循手衛生規范。
對有耳念珠菌分離的病區,出入的醫護人員、探視人員應嚴格遵守手部衛生規范。如果手上有明顯臟污時,請用流動水和洗手液洗手。當雙手沒有明顯臟污時,含酒精的洗手液是耳念珠菌的首選手衛生方法。戴上手套前和移除手套后都需進行手部衛生,注意戴手套不能代替手部衛生。
2、加強環境清潔消毒。
耳念珠菌可以持續存在于醫療環境中的表面上。其中包括高頻接觸表面,如床頭柜和床欄,以及離患者較遠的表面,如窗臺。耳念珠菌也在患者共享設備上被發現,例如血糖儀、溫度探頭、血壓袖帶、超聲機、治療車和急救車等。此外,當患者離開后,應進行終末消毒。
3、日常要加強環境清潔消毒,防止其生物膜的形成,醫療機構應使用適當的消毒劑對這些物體表面進行清潔消毒,并在正確的接觸時間內使用消毒產品。
一旦耳念珠菌形成了生物膜,微生物對外界抗菌劑的抵抗力顯著增強,就需要采取更為嚴格的消毒措施。日??墒褂?a href="http://www.helebe.com/product/87.html" target="_self" title="">物表衛生濕巾或消毒濕巾對患者的床、椅子、床頭柜、門把手、物表環境、洗手臺等高頻接觸物表進行擦拭。
4、做好患者隔離。
當患者明確耳念珠菌定植或感染時,應采取標準接觸隔離措施。條件具備則應安排在單人病房進行隔離,或與其他耳念珠菌患者同一房間。醫務人員及探視者需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進行接觸隔離?;颊哂镁弑M可能選擇一次性用品。
5、減少設備共用。
據CDC和衛生部門調查發現,共享設備可能是耳念珠菌傳播的重要來源。盡量使用一次性醫療設備,或在相同病例之間共用設備,或將感染患者安排在當天最后進行操作,結束時徹底消毒。CDC建議,所有提供患者護理的醫務人員都應接受培訓,掌握正確清潔這些共享設備的時機和方法。